整整兩個甲子前,中國被昔日的學生日本擊敗。兩個甲子以後,中日關係再次交惡,日本政府又剛剛讓自衛隊擁有了“集體自衛權”,從此可以開啟第一槍,這令中國人不禁擔心,兩個宿命鄰國會不會爆發另一場甲午戰爭。在考慮這些假設命題之前,我們不妨看看,作為甲午戰爭“戰勝國”的日本,是如何看待那場戰爭的。
  甲午戰爭改變了日本對華感情
  “直到明治維新,日本人都把中國視為‘聖人君子之國,稱日清戰爭是場‘文明之戰’。但在這場‘文明之戰’勝利後,日本人在自詡是文明人的同時,開始輕視中國……”——大江洋平
  在甲午戰前的1893年,日本還是將清朝中國視為“老大國”。《明治大正見聞錄》的作者生方敏郎說:“直到戰爭開始那天,日本老百姓也從沒有人認為中國人不好,更別提對中國有什麼憎惡之情了。”
  然而,伴隨著日本文明開化運動的浪潮,日本的上層階級和知識分子開始指出,中國是個排斥近代化的因循固陋的落後國家。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是福澤諭吉的《脫亞論》。甲午戰爭開始後,這原本只停留在知識階層的中國蔑視意識,陸續滲透到一般國民當中。日本社會各階層都竭盡其能地侮辱從前的偶像,“支那人”、“槍果佬”、“豬尾巴”等相繼成為中國人的特稱。
  日本大江洋平法律事務所代表大江洋平在《日本新華僑報》主持召開的“甲午戰爭120周年座談會”上發言表示,“直到明治維新,日本人都把中國視為‘聖人君子之國,稱日清戰爭是場‘文明之戰’。但在這場‘文明之戰’勝利後,日本人在自詡是文明人的同時,開始輕視中國,認為中國代表的是野蠻。當時日本的知識分子代表內村鑒三也是這麼看待中國的。”內村鑒三,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。他在《日清戰爭之義》中認為,日本和中國分別是“代表新文明之小國”和“代表舊文明之大國”。
  甲午戰爭令日本走上軍國道路
  “原來,只要有了足夠的力量,任何正義、公道都半文不值。”——德富蘇峰
  甲午戰爭勝利後,日本國民陷入了“崇軍尚武”的癲狂中。明治時代的小說家國木田獨步在小說《酒中日記》里寫道:“日清戰爭,連戰連捷,軍人萬歲。如果沒有了軍人,簡直天都不會亮啦。家裡有女兒的父母,不論是華族、富豪或商人,都有一種共同的熱望,要找一個軍人做女婿。”日本劇作家、兒童文學家秋田雨雀回憶說:“松畸直臣大尉和原田重吉的功名談具有傳奇式的魅力,曾支配著我們少年的頭腦。我曾是一個可怕的軍國主義者,寫過日本應用武力統治世界的文章。”
  在這樣一片狂熱的戰爭鼓噪中,日本很多學者的價值觀發生了轉變。曾是“平民主義”積極倡導者的德富蘇峰在自傳中說,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使他確信“原來,只要有了足夠的力量,任何正義、公道都半文不值。”
  日本明治時期的文壇宗師尾崎紅葉在小說《金色夜叉》里也透露了自己的想法,“要保衛國家的權益,國際公法之類的東西抵個屁用,重要的還是兵力!世界萬國又沒有一個立法的君主在統治,國與國間的爭端,應該由誰來公平解決呢?這兒是唯一的審判機關:打!”
  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人對一國
  “日清戰爭不是日本勝了,而是清朝敗了。清朝只用一支軍隊——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來對付日本一個國家。”——宮川俊彥
  日本政治學家、歷史學家橫山宏章表示,“實際上李鴻章是很欣賞日本的,但又對日本持有戒心。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李鴻章,那就是:複雜。日清戰爭前,李鴻章曾讓強大的北洋水師開到長崎,這令海軍力量薄弱的日本感到一種‘中國威脅’。”
  日本財團法人國語作文教育研究所所長、北京大學及南開大學客座教授宮川俊彥強調,“日清戰爭不是日本勝了,而是清朝敗了。清朝只用一支軍隊——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來對付日本一個國家。以當時清朝的實力,儘管技術不夠硬,但只要肯堅持打幾年,日本就會敗得一塌糊塗的。雖然我們把那場戰爭叫做日清戰爭,雖然日本更願意認為自己是贏了整個中國,但實際上,日清戰爭並不是一個國家和一個國家的戰爭,而是李鴻章一支部隊和日本一個國家的戰爭。”
  關於甲午,日本兩位前首相如是說
  歷史已經證明,靠行使武力去征服別國人民是不可能的,現在的社會需要以和平的手段來構築和平的地域,國與國之間的對話尤為重要。
  ——鳩山由紀夫
  2014年6月14日,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接受《日本新華僑報》採訪時表示:
  120年前,“歐美強烈奉行殖民統治原則,當時的日本認為這是一個所謂的脫亞入歐、讓日本能與歐美列強比肩的好機會,他們開始希望把清朝的中國和朝鮮變成自己的殖民地,於是發動了這場戰爭。當時,殖民統治的思想在全世界蔓延,但從現在來看,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。作為現在的日本人來講,要銘記歷史,今後再也不要發生侵略別國的行為,歷史已經證明,靠行使武力去征服別國人民是不可能的,現在的社會需要以和平的手段來構築和平的地域,國與國之間的對話尤為重要。遺憾的是,日本政府現在鼓吹的所謂‘與中國價值觀不同’,所謂的‘中國威脅論’,以及剛剛通過的行使集體自衛權等,都是要用武力手段,但以武力手段是不可能構築所謂的和平地域的。日本政府的這種做法是不可原諒的。日本現在做的,就是要反省甲午戰爭的教訓,但是很可惜,日本媒體並沒有考慮這方面的事情。”
  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,就是日清戰爭。作為歷史的組成部分,日本必須自我反省,對國民進行教育,永遠不要重覆日清戰爭時的錯誤。
  ——村山富市
  2014年6月23日,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接受《日本新華僑報》的採訪時說:“日本從日清戰爭開始,陸續發起了日俄戰爭、九一八事變、太平洋戰爭,從此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。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,就是日清戰爭。作為歷史的組成部分,日本必須自我反省,對國民進行教育,永遠不要重覆日清戰爭時的錯誤。那毫無疑問是日本發起的一場侵略戰爭。”
  最後,需要指出的是,位於東京的靖國神社,在5月17日到7月27日期間,正在舉行“紀念日清戰爭開戰百二十年、日俄戰爭開戰百十年——游就館收藏繪畫·錦繪展”。這個展覽的“前言”寫道:甲午戰爭“是近代日本的第一場戰爭,是日本為了謀求朝鮮獨立、維護東亞和平與落後的清國之間進行的一場弘揚日本國威的戰爭。”有學者曾經指出說,“靖國神社的史觀在日本具有相當的代表性,只不過是許多日本人不敢說出來,而靖國神社敢於說出來罷了。”這樣看來,靖國神社對甲午戰爭的看法,也代表著當今日本人對甲午戰爭的看法。
  □蔣豐(北大歷史系客座研究員,《日本新華僑報》總編輯)
  【參考資料】
  生方敏郎《明治大正見聞錄》(中央公論社,1978年發行)
  荒畑寒村《寒村自傳》(岩波文庫,1975年發行)
  井上清《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》(岩波書店,2001年發行)
  矢內原忠雄也《帝國主義下的臺灣》(岩波書店,1988年發行)
  信夫清三郎《近代日本產業史序說》(日本評論社,1942年發行)
  中塚明《日清戰爭研究》(青木書店,1968年發行)
  遠山茂樹《日本近代史》(岩波書店,2007年發行)
  國木田獨步《牛奶和馬鈴薯·酒中日記》(新潮社,1970年發行)
  鹿野政直《思想史論集》(岩波書店,2007年發行)
  尾崎紅葉《金色夜叉》(新潮,1969年發行)  (原標題:日本人看甲午:軍國主義道路自此開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v38ivvm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